世界文化遺產近日在全球范圍內首次“上鏈”開放,版權確權與安全性保障取得突破。在國家文物局“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指導下,騰訊以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助力敦煌研究院建成“數字敦煌 · 開放素材庫”,首批素材為6500余份高清數字化資源檔案,包括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以“鏈”確權,貫穿素材使用全周期,以“云”助管,數字化平臺高效審批,一舉解決了多年來數字文化資源版權保護和審批效率兩大難題,為文博行業開創了數字文化遺產開放與共創的新模式。
先鋒探索 “數字敦煌”走在前列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并日益成為全球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發展要求。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文博機構如何落地?敦煌始終走在探索的前列。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數字敦煌”構想,率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為敦煌壁畫、泥塑和洞窟分別建立了數字檔案,為洞窟保護和數字化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向全球免費共享30個敦煌石窟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目前訪問用戶遍布全球78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1680萬余次。
2017年,敦煌與騰訊開啟戰略合作,“數字敦煌”有了全新的探索實踐?!岸鼗驮娊怼卑言寰畧D案及200多個壁畫的紋樣提煉成數字化圖形,讓280多萬用戶設計出屬于自己的敦煌絲巾,并能定制生產出來;“云游敦煌”小程序打造了文博連接大眾的樣板,上線近三年來,訪問量破6000萬人次;雙方今年還建成文化遺產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以敦煌文物數字化技術和騰訊游戲技術構建線上全真“數字藏經洞”,沉浸式再現當年萬卷藏書的盛況……眾多文博數字化標桿式創新,為傳統文化插上“活化”之翼探出了新路。
2022年《“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和單位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平臺?!倍鼗脱芯吭涸俅纬蔀椤疤铰氛摺?。數字資源分享、保護和共創涉及環節眾多,需要以堅實的技術能力為支撐。以騰訊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開放素材庫授權系統中的數字素材全部上鏈,實現數字資源的確權、認證與保護,敦煌數字化再進一步。
打破瓶頸 技術助力文化資源“確權”
近十年的實踐證明,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離不開“開放”。2016年,國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共同發布的《“互聯網+中國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到,“依法建立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信息資源和品牌資源的授權機制并在部分地區先行先試,通過總體授權、單獨授權、專項授權,將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蔽膭撟髌窂V泛傳播,同時也帶來了版權糾紛,一定程度上存在數字文化遺產誤用、濫用等現象。
技術演進帶來了破解之道。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解決版權確權成為業內熱議并寄予厚望的方向之一。敦煌研究院和騰訊此次所瞄準的創新方向,正是基于騰訊區塊鏈技術,將數字資源的素材原創證明和相關授權、支付、下載等證據信息,都在騰訊區塊鏈實時上鏈存證,讓每一例素材的授權使用均可查證,保證版權方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以往文博機構授權主要通過線下渠道辦理的方式,“發函申請-內部審核”過程耗時1天至一周不等。開放素材庫通過數字化平臺,極大提高審批效率,既實現了素材庫高效、便捷開放,也為素材管理和版權管理提供了支持。
共享共創 開放讓文化資源服務全民
技術助推開放,開放實現共享??萍剂α渴冀K是助推文博行業變革的重要因素,其價值不僅為文博單位在數字經濟時代打開新的天地,更在于讓文化資源為人民群眾所共享。
為實現2035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在新時代,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為契機,關鍵在于打通不同區域間以及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之間的區隔,將文化資源與精神注入社會經濟的細胞,提高每一個人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博是公共文化機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建好開放館藏文化資源是責任所在,同時更要聯合社會、公眾力量共同參與,讓文化資源以“文化+科技”為橋,真正融入公眾生活。
敦煌多年來的數字化實踐,也是文化遺產和社會力量合作,持續深入地與大眾共享共創之路。從“數字敦煌”資源庫向全球開放數字資源,到“敦煌詩巾”等通過數字化創意吸引大眾參與,“數字敦煌 · 開放素材庫”開啟了共享共創的新階段。
它不僅是一個授權下載平臺,更是服務創作者的共創平臺。一方面,素材庫給予具有創意創作能力的個人和企業發揮才能的空間,創作者可以下載素材二創乃至多創;另一方面,共創內容再次上傳入庫后,經過AI安全內容審核及敦煌研究院專業審定后,再次分享給更多人欣賞與使用,形成創作者生態的正向循環,從而促進文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華文化對中國與世界都是一筆寶貴財富,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養分??萍紕撔虏粌H能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也讓更多文化創作者、愛好者一起參與講好中國故事,助推文化自信深入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堅定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等深刻闡述,也必將進一步激發文博人在文物保護與利用過程中不斷創新理念和方法,成為力量之源。(編輯: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