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西部編者按:當前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在人口、就業、土地、生態環境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在深入剖析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現實困境及挑戰的基礎上,“康縣經驗”提出破解美麗鄉村建設難題的對策與出路,以期為探究失衡人地關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論依據,鞏固脫貧攻堅戰的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為新時期我省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決策支持。
這些年全國、全省各地來隴南康縣考察的也很多,每年要接待幾百批,有一些是真學真用,還有些只看見了面上,認為康縣林好、樹多、水多,他們學不了,但有林有水的地方不光是康縣,其實這是一種思想認識上的誤區,是一種不想作為的借口,各地的實際不一樣,要創造各種不同風格的美麗鄉村,關鍵取決于干不干,關鍵要真抓實干。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大事,我在康縣工作的體會和建議是堅持六項原則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第一,必須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建設美麗鄉村作為“一把手”工程,縣委書記、縣長及鄉鎮黨委書記要親力親為,分管的副書記、縣區長要大膽創新、爭先創優,省市縣幫扶單位“一把手”要上心上手、支持幫扶干部建功立業??悼h的美麗鄉村建設,之所以取得目前這樣的成效。一是關鍵在于“一把手”。美麗鄉村建設,縣委是關鍵??h委書記要當好“總指揮”,親自謀劃、親自部署,不僅要抓全盤、抓統籌,而且要抓具體、抓細節,示范帶動縣上四大班子及部門、鄉鎮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美麗鄉村建設這個中心和重點上來。鄉鎮和部門都要由“一把手”掛帥,承擔第一責任??h委在配備班子時,就看“一把手”的擔當作為,改“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配到“一把手”崗位上,讓有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為。二是把管人與管事結合起來。我們要求縣委各常委都要包抓美麗鄉村(組織部長還要按照“黨建+”的責任分管美麗鄉村,與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縣委副書記、副縣長齊抓共管),把管人與管事相結合、權力與責任相結合,讓組織部門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發現干部、識別干部、培養干部、選拔干部,讓各級干部在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摸爬滾打、經受歷練、培優選優。三是部門協調配合。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全縣力量推進,我們提出“產業圍繞美麗鄉村調結構,交通圍繞美麗鄉村保暢通,城建圍繞美麗鄉村提品味,水利、林業圍繞美麗鄉村造景觀,農業、扶貧圍繞美麗鄉村育產業,文化圍繞美麗鄉村鑄靈魂,宣傳圍繞美麗鄉村造聲勢,紀委圍繞美麗鄉村抓作風,省市幫扶單位圍繞美麗鄉村增投入,全縣圍繞美麗鄉村聚合力”的要求,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第二,必須堅守以人民為中心、以農村工作為大局的發展理念,把農村當故鄉、把農民當親人??h一級工作的重點在農村、大頭在農村,建設鄉村是第一要務。每年春節上班后,縣上主要領導要到最偏遠的村社調研,看望老百姓,了解群眾對農村建設項目需求,采取各種措施解決群眾的問題,把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舉個現實的例子:以前康縣農村的一些年輕人,在外面打工找個對象不敢領回家,覺得村莊建設落后、道路泥濘、垃圾糞便遍地、房子又黑又亂,許多村車也開不進去,很沒面子?,F在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徹底改變了這種現象,2020年底統計,脫貧攻堅的幾年全縣2700多名偏遠貧困村大齡青年實現“脫單”“脫貧”,相繼成家立業,有好多外省姑娘嫁到康縣,僅岸門口鎮中節村就有17名來自云南、重慶、貴州、山東等地的姑娘嫁到這里,有好多戶把外面烹飪手藝引進來,開辦了農家樂,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從根本上實現了安居樂業、脫貧致富(原國家扶貧辦專題作了調研總結介紹)。一些村里老人說:“小時候唱的‘樓上樓下、電視電話、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社會主義好、消滅三大差別’的夢想終于實現了,這多虧了共產黨的好政策,如果不搞美麗鄉村建設,村里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變化”。實踐證明,只有真心實意為農村為農民辦實事、解難事,就造福于民。只要為群眾干了事,群眾永遠感恩黨,感恩政府。
第三,必須堅定科學合理規劃建設,使鄉村建設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和群眾意愿。建成的鄉村要成為吸引群眾不愿舍棄的美麗家園,防止建成“空殼村”。工作中我們體會到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同時也體會到不能把規劃神秘化,關起門來依靠外智搞規劃。一是農村建設一定要讓群眾參與搞規劃,過去的紅旗渠也都是群策群力干出來的。所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一定要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從農民的愿望出發。二是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對傳統特色民居盡量保留,在不改變原風貌的前提下進行修繕加固;對群眾近年自建房屋,從建設樣式、風格、色彩等方面進行風貌改造;注重突出一村一戶特色,全縣農村房屋、庭院、廁所、洗澡房、停車房、柴火房都要合理配套,要接地氣、順民意,注重分類指導、因村施策,不能一個樣式蓋到頭、一種顏色刷到底,防止生搬硬套、千村一面。三是要注重農村的適用性,在建設中讓群眾參與、讓群眾喜愛,要適用農村,建成一個村既讓村莊美麗,又能發展產業,既能吸引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又讓留下來的人再不想出去。建成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建成城里人觀光、體驗、旅游、康養、種菜、種糧的“后花園”,把農村建成未來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樂園和大后方。
第四,必須統堅決統籌城鄉一體發展,農村和城市齊頭并進、相互促進。我們在抓農村建設的同時,必須樹立全面的系統的觀念謀劃工作,始終堅持縣城、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協調推進,城鄉一體發展,不搞單打一,把文明城市創建與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全域鄉村旅游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等深度融合,同時,高速公路、火車站、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循環經濟園區、龍頭企業、招商引資等重大項目也由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爭取到省上的支持得到落實。先后完成城市“雙修”、城區道路、標準體育場館等60多項市政項目,建成區面積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城市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一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初步建成,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去年1月入圍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9月入選“2021中國最美100個縣域榜單”,縣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有效發揮。全縣有4個鄉鎮(長壩、王壩、岸門口、陽壩)躋身國家級旅游小鎮,云臺紅色小鎮正在建設,從城市到農村、從干部到群眾全員參與、全民創城,城鄉實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第五,必須堅固樹立鮮明的用人導向,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用“三個堅持”抓隊伍、強組織、轉風氣。堅持公心為上、工作為上,在工作一線發現、培養、鍛煉、使用干部,憑實績選人用人,(2012年以來,全縣1150多名基層一線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全縣21個鄉鎮先后有66名同志擔任過黨委書記,有的同志在幾個鄉鎮擔任黨委書記,先后有40多名同志走上了副縣級或轉任正縣級領導崗位)。在工作實踐中歷練出一批能文能武、善作善戰的優秀科技骨干、實干家隊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績突出的王壩、陽壩、長壩、岸門口、望關、太石、城關、白楊、銅錢的黨委書記都先后被市委提拔為縣級干部,兩河丁山、陽壩宋溝、碾壩玄麻灣三個村的黨支部書記被破格提拔為鄉鎮副科級干部),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會干、越干越愛干,成為了康縣干部的良好風氣。堅持鍛造建設有規劃、落實有隊伍、辦事有資金、工作有干勁的“四有”型基層黨組織,使美麗鄉村建設有了“領頭雁”和“主心骨”。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作為檢驗干部能力和實績的“大考場”,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愿意為村民服務、有能力有干勁的人選出來,上級為下級擔當、組織為干部擔當、干部為事業擔當,形成了鄉村干部安心基層、熱愛基層、奮斗基層,鄉與鄉爭著干、村與村搶著干、戶與戶比著干的工作氛圍。實踐證明,做農村工作首先要把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建好,把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班子配強,就是幫扶單位的作用發揮也與鄉村干部的能力有關,通過強有力的支部和威信高的支書,把農民群眾組織發動起來,齊心協力把農村的事辦好,把農民群眾自己的事辦好。
第六,必須要堅毅有干成事的韌勁,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一定要增強統攬全局的能力,敢于擔當負責、敢于直面矛盾。建設美麗鄉村,工作要實打實、硬碰硬,說空話不行,繞著干更不行,必須排除干擾和阻力,用釘釘子的精神,有歷史的耐心,久久為公、鍥而不舍,堅定不移抓落實。一是主要領導要胸懷全局,善于謀劃利長遠的大事。要立志做大事,但大事要從抓細節上做起,比如:在項目資金整合上就要親自研究、敢于擔當,資金整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地方都在搞,但普遍存在“不愿整、不會整、整不好、整不動”的問題。資金整合雖然難度大,但只要一身正氣,敢于擔當就能做好,康縣整合資金省上審計最后的結論是推廣經驗。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中央、省、市賦予縣級更大的資金使用自主權,只要用給老百姓,只要有利于發展,就大膽地干。二是主要領導要以工作衡量班子成員的德才與對黨的事業的忠誠,調動分管領導和基層干部敢于擔當、一心一意抓工作。我們每年組織一次由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帶隊的大規模美麗鄉村建設觀摩評比活動,現場點評、打分評比,并將評比結果納入年終考核,作為分管領導、包抓單位評先選優的依據,促使各位領導、各鄉鎮之間形成比學趕超、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一些搞得好的鄉鎮擔心被反超,反過來偷偷學習后進者的長處,一些后進鄉鎮暗暗鼓勁,不甘落后、不斷趕超,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更先進、后進超先進的典型,凝聚起了全縣共建美麗鄉村的力量。三是主要領導要親自研究,把縣直、鄉鎮、村社、農戶四個方面建設家鄉的積極性都要充分調動。過去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和聽到,縣上實施的鄉村道路、水利河堤、修建村級公益設施等項目,村里群眾認為是干部的事,在拆遷占中甚至不支持、不配合,在征地中寸步不讓;但把項目資金通過“一卡通”直接到戶,還是發揮不了激勵作用和造血功能,反而助長了等靠要思想和養懶漢。為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在美麗鄉村建設責任主體確定中,我們堅持對通村道路、橋梁、河堤、公共文化等大的項目,由縣直職能部門包抓實施;通社道路、村內廣場、公益設施、環保項目、文旅小品節點,由鄉鎮實施;房屋風貌改造、庭院改造、改廁改灶,把資金獎補到農戶,避免了縣直部門實施項目鄉村和老百姓不配合,或者把資金全部下達村戶,縣直部門和鄉村不支持不負責,一頭熱一頭冷,保證不了質量和效果的現象,這樣在建設中就調動了縣、鄉、村、戶四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競爭性,在全縣形成了“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擔當、以干克難、接續奮斗、奮力趕超”的精神,成為激勵全縣人民努力奮斗的不竭動力。(作者:李廷俊 原康縣委書記、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現隴南人大副主任)